为什么植物爱吃肉阅读文(为什么有些植物爱吃肉)
很多小伙伴的饮食习惯是“无肉不欢”,那如果告诉你,在植物界也存在相同喜好的种类,你会不会大吃一惊呢?毕竟在通常认知中,植物利用阳光完成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从而维持自身生长。不过,有一类植物很特别,它们的食谱上居然会出现肉类,这就是食肉植物。食肉植物的猎物范围很广,小到昆虫,大到鼠类,只要塞得下,统统来者不拒。食肉植物吃食物时,手段特别,且“不忍直视”,因为它们是通过分泌消化液,将这些倒霉的猎物逐渐溶解掉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自然界会出现食肉植物这种“怪胎”呢?如果答案是逼不得已,你相信吗?
在达尔文1875年所著的《食虫植物》中,曾经解释过食肉植物的由来。土壤是植物获取氮素的重要来源,而氮素是制造蛋白质的主要原料和合成DNA的主要成分。不过,土壤中的氮素终究有限,部分植物无法吸收到足够的氮元素。面对这种险境,食肉植物也不得不开发出新技能,因此,叶片就逐渐变成捕虫囊。当昆虫掉入囊中,食肉植物就分泌一种酵素,这种物质能分解蛋白质,从而将昆虫消化吸收,补充自身的氮素营养。
事实上,在广袤的大地上,并非每一块土地都是肥沃的土壤,不少地方长期处于砂石遍布的荒凉境地,营养元素长期高度匮乏是在这些贫瘠区域生长的植物所面临的难题。即便是看似内容丰富的沼泽,也因为长时间是酸性环境,蕴藏大量有机质的土壤没有办法利用细菌分解,为植物提供充足的营养。在种种长时间缺乏营养的环境中,一些植物被迫掌握了将蛋白质丰富的昆虫和小动物变成“美味”的营养来源的技能。
很多人以为吃肉对于植物来说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不过,在进化过程中,食肉植物想要更好地存活下去,付出的代价也着实不小。比如,它们叶片的功能性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一般的植物叶片主要进行光合作用,但是食肉植物的叶片需要引诱和捕捉猎物,久而久之,执行光合作用的叶片会越来越少。即便叶片保留了光合作用的功能,但是效率比较低,加上氮元素摄入依旧有限,因此,众多的食肉植物并没有因为“吃肉”而变成庞然大物。
作为“吃肉不吃素”的另类植物,猪笼草一定榜上有名。作为相貌独特的藤本植物,猪笼草得名原因在于叶片上挂着一个被拉长的椭球体的捕虫笼。据记载,猪笼草最大能长到50厘米高,捕虫笼的直径可达25厘米。其猎物范围不局限于昆虫,它还可以捕食蜥蜴、蛙类、鸟类等体型更大的动物,威力可见一斑。由此可见,虽然自然法则中动物吃掉植物是普遍规律,但是不乏一些异类想要挑战此规律,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挑战成功了。本来生为植物,食肉植物却用动物的方式顽强地生存下来,从而增添了物种的多样性。
吃荤的植物是怎么回事?
足不出户的“猎人”
大自然界里,有少数植物会捕捉动物来补充自己的营养需要。
猪笼草的叶子具有非常长的叶柄。叶柄的下部宽而扁平,中部变成细长的卷状,上部便成为一个笼筒,叶片本身则成为笼筒的盖。笼筒的口上能分泌蜜液,散发着甜味,引诱一些弱小的昆虫前来吸食。由于笼筒的内壁极为光滑,因此落在笼筒边上的昆虫,常常不小心便掉入筒内。这时筒盖便自动关上,昆虫便被筒内分泌出来的消化液消化掉,成为这个“足不出户的猎人”的一顿美餐。
除了猪笼草外,捕蝇草、毛毡苔、茅膏菜、捕虫堇、水狸藻等等也能捕捉动物。
这些会捕捉动物的“食肉”植物大多都是生长于贫瘠的土地或沼泽,由于没有充足的矿物质供应,它们不得不“学会”这种特殊的本领。
食肉植物通常都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诱捕动物的香会或伪装,如气味、颜色、花蜜等等;二是拥有用于捕捉动物的陷阱;三是会分泌能溶化动物的消化液。
四种巧妙的陷阱
常见“食肉”植物的陷阱,可分为四类:
其一是采用粘的办法。作为陷阱的叶子表面是黏糊糊的,一旦有猎物落在叶上,猎物的脚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就会被粘住。于是,猎物便开始挣扎。一旦这挣扎的信号传给植物,植物叶面上的分泌腺便分泌出更多的黏液,把猎获物粘得更牢。同时叶子也开始卷曲起来,并分泌出消化液,把动物身体的柔软部分溶解成可吸收的液体。捕虫堇便是具有这种捕捉方法的食肉植物的代表。
第二种陷阱,被称为瓶状陷阱,又叫笼状叶。猪笼草便属于这一类。拥有这种“瓶状”陷阱的“猎户”种类较多,形状大小各异,有的小至仅可用来捕捉纤小的昆虫,有的大到足以捕捉蜥蜴、小鸟和青蛙。美国有一种叫做“眼镜蛇”的植物,也具有这一类陷阱。它没有其他叶子,而是挂满了一簇簇的“瓶子”。“瓶子”的外缘会分泌出一种香甜的花蜜。当贪吃的昆虫飞到瓶缘舐吃花蜜时,常会不自觉地钻入“瓶”中,于是,它便成了“眼镜蛇”的猎获物,再也无法逃出来了。
第三种陷阱,被叫做弹簧陷阱。平时,这种陷阱是敞开的,发出一种香甜的气味,引诱那些愚蠢的昆虫上钩。一旦有昆虫飞落它的上面,便会触动那具有非常灵敏感觉的茸毛。瞬时,陷阱就闭合了。捕蝇草便是这种食肉植物的代表。在北美的沼泽地里,还生长有一种被叫做“爱神的陷阱”的食肉植物,它是以能在四分之一秒内紧紧拥抱“爱”上它的昆虫而闻名的。
最后一种,被叫做吸入陷阱,这种陷阱也是一种类似于瓶或气泡的结构物,而且它们都有盖。当动物碰它一下时,盖便会自动打开,把动物吸进去,然后盖会自动关上。水狸藻便是这种食肉植物的代表。水狸藻产于水中,有着鲜艳的、毛发般的绿叶。在它的叶梗上则长着气球形的陷阱。水里的“居民”,为了逃避追捕者,常会游到水狸藻叶丛中来避难,没想到却成了水狸藻的猎物。因为水狸藻气球状陷阱口的一束束硬毛,受到它们的碰撞,会把陷阱的门打开,本来无水的气泡在吸入水流时便把动物一起吸了进去。一二天以后,当吸入物被“消化”以后,水狸藻的气泡又能重新开始工作。
爪哇吃人树
自然界中还存在植株巨大、能捕捉人畜或兽类的“食肉”植物。据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被叫做“奠柏”的可怕吃人树。
这种吃人树拥有弹簧陷阱,由许多柔软的枝条构成。平时,这些枝条是任意舒展的,一旦有人或野兽无意中触动了其中一根枝条,树就会立刻得到警讯,并随即动员所有的枝条以迅猛的动作把人兽牢牢抓住,同时,枝条便会流出一种胶状的液体,把人或野兽消化掉。然后又重新展开它的枝条,等待着另一次机会。
到底有没有吃人树,一些植物学家对此是表示怀疑的。
来自食肉植物的启示
吃人树和各种食肉植物的“行为”,特别是它们对于外来刺激灵敏而快速的反映,使人们对长期以来存在的认为植物是一种无知觉的生物的结论,产生了怀疑。
大家知道,在植物界里对外界有所反应并不只是这些食肉植物。向日葵的幼嫩花盘会随着阳光转动,棉花和其他一些植物的叶子也具有同样的功能,合欢树的叶子朝开夜合,含羞草对触动的反应,更是众所周知。近年来还发现,让植物经常“听”些音乐也有助于植物的生长。所有这一切似乎表明,植物对光、声、力(触动)的刺激都不是无动于衷的。因此,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外界的刺激信息又是怎样在植物体内进行传递的呢?难道植物也有着它们自己的神经系统吗?
有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植物也有味觉。证据是,一些植物会散发一些气味,来迎合它所欢迎的昆虫及驱赶“不速之客”。他们认为,如果不是植物也能闻到这些气味,否则又如何会在进化的道路上选择这一特有的本能呢?还有的人相信,植物也有痛觉。证据是,当植物的枝叶受到摧折时,植物电位测量仪会显示出电压的激发。
一则来自前苏联的消息说,第比利斯有一个名叫朱娜的妇女,具有异常的特殊功能,竟能听到植物发出的声音。据说,在她听来,每棵树都是一个乐队,每朵花都是一名歌唱家。她还能看到树木花卉上空,都有一圈霓虹般的光晕。
只是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以上这些是真的。而现有的理论在解释植物对外界的反应方面,也显然是不完善的,所有的这一切还有待于人们去作更深入的探索。
为什么植物也吃肉01 自然界的肉食植物还是挺多的,已知的肉食植物有600多种。如:补蝇草、猪笼草、绵地罗、狸藻等。肉食植物有的吃一些小昆虫,有的能吃像老鼠这样的小型哺乳动物。它们大多能分泌香甜的汁液来吸引昆虫,把食物粘在身上或关到叶子里,再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
事实上,在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以肉为食的植物。最著名的要属我国南方的猪笼草了。这种草长得非常奇特,叶子的前面挂着一个类似“小瓶”的“大布袋”,“大布袋”的里面有一些能够分泌香甜蜜汁的蜜腺,这些蜜汁能够引诱贪吃的昆虫。当昆虫飞来采蜜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滑落到“袋底”,被里面的黏液粘住,最后就只有死路一条。这样猪笼草就会慢慢地消化掉这些昆虫。
还有一种是生长在贫瘠的沼泽地里的食肉植物,俗称“维纳斯捕蝇草”。当有些小动物在寻找食物的时候,不小心触动了它的叶子的触须时,敏感的“维纳斯捕蝇草”的叶子就会在1/15秒间瞬间“啪”的一声闭上,迎接这些小动物的就只有死路一条。
自然界的肉食植物还是挺多的,已知的肉食植物有600多种。如:补蝇草、猪笼草、绵地罗、狸藻等。肉食植物有的吃一些小昆虫,有的能吃像老鼠这样的小型哺乳动物。它们大多能分泌香甜的汁液来吸引昆虫,把食物粘在身上或关到叶子里,再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肉食植物一般生长在沼泽、湿地等土壤贫瘠或者阴暗潮湿的地方,这些地方氮、磷等营养元素比较贫乏,而氮又是植物合成蛋白质与DNA的主要成分之一。为了补充这些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它们不得不为自己“补充营养”,这也是环境所迫。不过,吃肉也是有代价的。因为它们为了吃到肉,首先需要把食物吸引过来,所以它们会把自己的叶子变成各种能吸引食物的形状。同时,这些植物和普通植物一样,也是需要进行光合作用的,但自身叶子数量有限,分出一部分做了陷阱,剩下用来光合作用的叶子就少了,这导致它们生长缓慢,体型小。所以我们不用担心遇到电影中那些体型巨大,甚至能吃人的肉食植物了。不过不确定会不会有人人为的培养一些巨型肉食植物。另一个吃肉的代价就是,我们知道植物繁殖需要昆虫授粉,但是昆虫接近这些植物后又会被它们捕食,只有少数漏网之鱼能成功授粉。所以肉食植物的繁殖率也是很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