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为什么选择根部(植物的根部)
由于中药材的天然资源匮乏,人工种植中药材成为一种趋势,那中草药怎么种植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草药种植技术,希望对您有用。
中草药种植技术
种植地的选择
土壤条件好坏,直接影响药材的品质和产量。多数中药材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力高,酸碱度为中性的土壤中。根和根茎类药材,适宜沙壤土种植,黄芪和甘草等根系深的,还要求深耕地,但如果土质不适宜,即便深耕也会使根系生长不良,影响商品质量。选地还应注意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如砷、汞、铅、铜的含量,参照绿色蔬菜生产的标准,不能超标。忌选盐碱、低洼、易涝地块。
1、尽量避免选用高产农田,这不仅是要降低土地成本,更主要的是这些田地的农药等污染可能较严重,不宜绿色药材的种植。
2、如不是种植木本药材,就不要选择坡度大的山地,国家严令禁止在25度以上的坡地进行除林木以外的种植业。多数中药材也只有在15度以下的土地上才能较好地生长。
3、要选择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地方,如生荒地和多年未耕作的撂荒地,避开工业“三废”,避开公路主干道。土层宜深厚,排水要良好。因为多数药材喜欢这样的土壤。除少数品种外,粘性太重、过于偏酸偏碱的地不宜选用。
4、在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地带,这一类土地资源较多。如安徽的繁昌一带就有成片的荒岗地,有数十万亩。坡度很小,土层深厚,排水良好,长年无人耕作,基本上没有污染,可谓建设大型绿色中药材基地的理想场所。
5、根和根茎类药材,适宜选择土质深厚肥沃、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沙性壤土或壤土种植;
6、花、草、叶类药材,宜选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湿润土地种植;
7、果实、种子类药材,适宜选择庭院、山坡地种植。
种植土壤的选择
肥力高的土壤是稳产、高产的基础,所以通过兴修水利,深翻细作,合理施肥等措施,可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并促进潜在肥力转化为有效肥力。中药材对土壤的酸碱度各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超过了适应范围就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多数中药材适宜在中性、弱碱性的土壤中生长。土壤酸碱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逐渐转变。
1、纯沙土,如果没有水种啥都不好,热情的沙漠如果有点水,还是可以发展的,如新疆的甘草。
2、沙土,含沙性土壤,河滩、季节河的河床,能种庄稼的话,就可以种中药材了,以根类药材品种为主,如桔梗、防风、射干、知母、黄芩、黄芪、板蓝根等,很多品种都喜欢含沙性土壤,利于根部生长,多施肥,产量高。
3、黄土,一般品种都可,根类、花叶子类都可种,北方多黄土,有水利条件最好。
4、东北黑土地,是多年的腐殖质土壤,野生就有很多中药材品种,如桔梗、黄芪、关防风、柴胡、黄芩、远志等,尽可选定好行情品种发展。
5、粘土,不利于根部生长,根部入药品种不种为好,可选药用地上部分的品种,以植株、花朵、叶子、果实入药的品种就可,如紫苏、蒲公英、红花、金银花、枸杞、藿香、巨麦、地丁等。
耕作整地
中药材的根系,50%分布在5~20厘米的耕层,30%分布在20~50厘米土层,深耕具有增产作用。但深耕因品种而不同,黄芪、甘草、牛膝等深根类,应深耕30厘米以上。贝母、知母、半夏等根系浅,耕深15厘米左右。其他品种耕深20厘米左右。
适当翻耕,在不耽误种植的前提下,最好把土晒白,整平耙细,使地平、土暄、上松下实。
结合整地,用石灰或菌毒清对土壤进行消毒,每公顷用50%辛硫磷乳油1·5公斤,拌细砂或细土375公斤~450公斤,将药土施入,可防治多种地下害虫。打除草剂除草,防止草害,要施足底肥,多施腐熟农家肥、复合肥及生物有机肥。
种子与种苗的采种繁育
中药材的繁殖方法,分有性和无性两种。有性繁殖,用种子播种,繁殖系数高,是主要的繁殖方法,如黄芪、黄芩、望江南、红花、紫苏、薏苡、白芷、柴胡、防风及十字花科、苋科的多种药材。无性繁殖利用茎、叶、芽、根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是母体阶段发育的延续,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可提早开花结实,而且发芽率达95%以上。中药材大约有35%采用无性繁殖,如采用鳞茎繁殖的有贝母、百合;球茎繁殖的有藏红花;根状茎繁殖有款冬、薄荷;块茎、块根繁殖有半夏、地黄;分根繁殖有芍药、玄参等。它们的栽种期,一般在休眠期或幼芽开始生长前。此外,还可以采用枝条作扦插、压条和嫁接等。在休眠期栽种容易操作,且栽后遇到适宜温湿度就能及时生根发芽,出苗茁壮。而生根发芽以后再栽,容易碰伤根和芽,操作不便,出苗弱,加上晚栽,生长期短,产量也不高。一般无性繁殖比用种子繁殖生长快,产量高,生长年限短,并能保持母本优良种性,如银杏用种子繁殖约20年才能结果,如用良种嫁接后,5年左右即可结果,山茱萸种子繁殖需10年左右结果,采用嫁接,一般3~5年可开花结果,同时果大产量高。建议初学种药者尽量采用种苗种植,以免因种子不发芽造成经济损失。在自然条件下,有的中药材只能进行有性繁殖,如人参、西洋参、桔梗、白芥子、决明子等,而有的只能进行无性繁殖,如蕃红花、川芎等。还有一部分中药材既能进行有性繁殖,又能进行无性繁殖,如地黄、玄参、牡丹、芍药、甘草、知母、贝母等。
1、播种量,应根据播种方式、种植密度、千粒重、发芽率、土壤条件等灵活掌握。
2、播种期,多数中药材宜春播或秋播。一年生、耐寒性差的,如薏苡、紫苏、决明子、红花、荆芥宜春播。在北方,多年生草本如甘草、黄芪、桔梗、黄芩等适宜春播,也可夏播。
3、播种方式,有条播、撒播、穴播等,生产上多为条播,其优点是覆土深度一致,出苗整齐,通透性好,也便于田间作业。硬粒种子可以机播,节省人工,播种质量好。
4、播种深度,播种深度决定播种的成败,多数中药材种子细小,芽拱土能力弱,宜浅播。一般原则:覆土厚度为种子直径的3~5倍,约为1~2厘米,播后一定要压实,并浇出苗水。
种子与种苗的消毒处理
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增强发芽势、预防病虫为害,必须挑选当年新产种子,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
1、精选和晒种。对纯度低、杂质多的种子应进行精选,保证种子纯净饱满,减少病、虫、草害。播种前1~2天晒种,也能促进酶的活性,提高种子的活力。
2、浸种催芽、机械损伤、化学药剂处理等方法,能打破种子休眠,增加种皮透性,促进种子吸水,早发芽。
3、消毒。能预防病虫为害。用25%或50%多菌灵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0.2%~l%,或用药液浸泡,蘸无性繁殖材料。
施肥技术
中药材生长发育需要多种营养元素,氮、磷、钾三元素需要量大,不同种类喜肥的规律也不同,施肥的总原则是:1~2年生全草类药材,苗期应多施氮肥,促茎叶生长,种子果实类药材施磷、钾肥;多年生及根和地下茎类药材,整地时要施足有机肥;生长期需追三次肥,第一次在春季萌发后,第二次在花芽分化期,第三次在花后果前,冬季进入休眠前还要重施越冬肥。
1、适当深耕,土壤中的矿物质所含药用植物需要的养分多为不溶解的形态,必须通过适当翻耕、晒土,加速风化,才能把营养元素释放出来,为药用植物所吸收。
2、增施有机肥,有机肥可使土壤肥沃、疏松、保墒,特别是施用纤维多的粗肥,可防止土壤板结和盐渍化。配方施肥通过土壤肥力测试,氮、磷、钾合理配方,同时注意科学补施锌、钼、硼、钙、硒等微量元素。叶面喷施在配方施肥的同时,提倡叶面喷肥,既不易使土壤盐渍、酸化,又能追施养分提升土壤肥力。
3、科学栽种,因土制宜,合理轮作、间作、套种,使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均衡利用土壤中的养分,使土地“永葆青春”。
4、合理排灌,晒田后灌水,有机态氮易被分解,铵氮明显增加。而旱地渍水呈涝害,缺水则土壤中的养分也难于被药用植物吸收。只有合理排灌,才能发挥土壤肥力。
5、搞好中耕,中耕能使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加强,利于土壤有效养分的释放与转化,增加土壤肥力。所以,中耕必不可少。
6、秸杆还田,将秸杆和农作物茎叶斩短切碎撒抛在土壤地表,然后,深翻埋入土壤中,使之腐烂分解转化而释放有效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7、养土保墒,免深耕以养土保墒,同时通过炼土即日晒雨淋,使土壤表层盐分溶解至深层;采用膜下滴灌,防止土壤板结。结合改良对潜育化田地要开沟排水,增施磷、钾肥,水旱轮作等进行改造;对酸性土壤可施石灰来中和,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质分解转化,促使肥力提升。
8、对于不同土壤施肥方式有所不同:
①砂质土壤:要重视有机肥如厩肥、堆肥、绿肥、土杂肥等,掺加粘土,增厚土层,增强其保水保服能力。追肥应少量多次施用,避免一次使用过多且流失。
②粘质土壤:应多施有机肥,结合加沙子,施炉灰渣类,以疏松土壤,创造透水通气条件,并将速效性肥料作种肥和早期追肥,以利提苗发棵。
③两合土壤:此类土壤兼有沙土、粘土的优点,是多数中药材栽培最理想的土壤,施肥以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根据栽培品种的各生长阶段需求合理地施用。
中药材种植前景
白术
白术为菊科苍术属中药材,根茎入药,在浙江、安徽、河北、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山东、河南等地均有大面积种植,属于种植量和使用量比较大的一个中药材品种。主要功能为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
行情好时,鲜白术都能卖到十几块钱一公斤,亩收益近万元,药农种植积极性高涨,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进一步扩大,产量增加,成品价格随之下降,如今虽然亩纯收益在三四千块钱左右,但比起其它经济作物还是属于比较赚钱的品种,因此种植量一直居高不下。
白术最主要的病害为根腐病、茎基腐病、立枯病、叶枯病等,白术不能重茬种植,中后期死棵现象一旦发生往往是毁灭性的,这也是种植白术的主要风险所在,所以,只要控制好白术死棵现象,亩收益就能做到稳赚不赔。
白芍
白芍属于毛茛科多年生根茎类中药材,三至四年即可收获,花可观赏,可泡茶,可沐浴,根茎入药,即是中药材又能当观赏植物种植,目前全国各地均有种植,种植规模庞大,2015年以前亩年均收益三千元左右,但前两年可套种玉米辣椒芝麻等作物。
白芍也面临种植量过大问题,未来三年价格不看好,但由于其能间作其它作物,还是受到药农的首选品种。
白芍病害主要有茎基腐病、炭疽病、疫病、灰霉病、褐斑病、病毒病等,需要提前预防,防治得当,白芍每年可多生长两个多月的黄金期,这对白芍的增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牡丹
牡丹也属于毛茛科多年生中药材,种子可提炼食用油,根茎可入药,入心、肝、肾三经,有散瘀血、清血、和血、止痛、通经之作用,还有降低血压、抗菌消炎之功效。久服可益身延寿、养血和肝、散郁祛瘀,适用于面部黄褐斑、皮肤衰老,常饮气血活肺、容颜红润,改善月经失调、痛经,止虚汗、盗汗等,因此用途非常广泛。
今年来开发了用牡丹籽提取牡丹油的新用途,牡丹油被专家誉为“世界上最好的油”,其亚麻酸含量超过橄榄油二百多倍,是植物油中的极品,目前只有高端人群才能消费得到,因此,使牡丹苗销量激增,价格也一路攀高。
牡丹不但是名贵中药材,还是极具观赏性的中药材,牡丹花有花中之王的美称,全国范围内种植面积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目前来看,1-2年牡丹苗最为畅销,亩收益五千元以上。牡丹苗期重点预防立枯病,噻夫酰胺防效最为理想。
菊花
菊花为菊科中药材(观赏类除外),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之功效,也是比较常用的中药材之一。药用菊花品种主要有:杭菊、亳菊、贡菊、滁菊、祁菊、怀菊、济菊、黄菊等八大品种,其中又以亳菊、贡菊、杭菊和滁菊最受关注。
药用菊花种植相对简单,对土壤适应性强,微酸或微碱性土壤均能生长,管理也相对简便,只是人工采摘费用相对较高,机器采摘仍然是片空白,而且采摘时期受天气影响也较大,这些都是左右菊花价值的关键。
药用菊花在经历了两年滑坡后,2015年价格有些抬头,受去年产量限制(菊苗受气候影响供应不足),今年价格仍然看好攀升,平均亩收益三千元左右。
中药材市场行情俗称“鬼行情”,受使用量和种植面积影响,价格最易随之波动,行情好时,药农每亩就有上万块钱的收益,行情不好时,也有赔钱的情况出现,因为种植投入成本相对较高。
在药用植物学中根和茎的比较
表皮:茎表皮一般角质化,有角质层,有气孔。
根表皮不角质化,无气孔,部分根尖表皮产生根毛。
皮层: 茎皮层较薄,除薄壁组织外,包括多种组织。内皮层多数不显著,或不存在。
根皮层较厚,多为薄壁组织,有时亦有多种组织。内皮层显著。
维管柱:茎一般无中鞘,维管柱和皮层的分界不明显,维管系统的分化,和叶的发生有联系,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内外排列,组成维管束,分化顺序,初生木质部为内始式,初生韧皮部为外始式,一般有髓.
根中柱鞘显著,维管柱和皮目的分界明显,维管系统的分化,和侧根的发生无关,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交互排列(辐射排列),不形成维管束,分化顺序,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都是外始式,一般无髓。
药用植物的采收与加工是如何的?采收
(张士良)
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入药部位或器官已符合药用要求时,人们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从田间将其收集运回的过程,就是药用植物的采收。采回的入药部位经过加工干燥后,便称为“药材”。药用植物采收不仅要求药材产量高,更要求品质优良,保证医疗效果,才能称为合格的产品。因此,药用植物的采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技术性。不合理的采收会给生产者带来很大的损失,使一年或多年的劳动所得成为劣质的药材,甚至是废品。药用植物采收的时间性主要指采收期和采收年限;技术性主要指采收方法和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绝不可孤立地看待,因为它们对药材的形态、组织构造、有效成分的含量、性味、色泽,以及产量、疗效等都会产生影响。
一、采收的标准
药用植物的采收标准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药用部位外部已达到固有的色泽和形态特征;二是品质已符合药用要求,即性味、成分已达到应有的标准。药用部位的成熟与植物生理上的成熟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以合乎药用为标准,后者是以能延续植物生命为标准。所以,药用部位的成熟与植物生理上的成熟常常是不同步的,如酸橙果实以黄熟为生理成熟,而药用却以幼果和绿熟果实为成熟,前者不堪入药,后两种一个药名枳实,另一个药名枳壳;又如辛夷、款冬以花蕾入药,开放的花生理成熟反而不能入药。
药用部位成熟与否,外部的标志较易判断,内在的因素,特别是有效成分的积累是否达到药用要求就较难判别。但是人们通过千百年生产实践与临床观察,发现药用部位内部的成熟,在植株生长发育、形态等方面也呈现一定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确定适宜的采收期,是保证药材品质、产量的重要措施。药用植物的适收标志,因植物种类、药用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如种子类药用植物大部分以种子完全成熟为适收标志,山茱萸以果实红熟为适收标志,枳实以绿色幼小的果实为适收标志。
二、采收期
药用植物的采收期,是指药用部位在一年中收获的具体日期。我国农村习惯以二十四节气作为采收的具体日期,因为只按春夏秋冬四季来确定采收期,时限太长是无法保证药材品质的。通常按月、旬来确定采收期。药用植物栽培分布广,各地气候、环境、栽培技术等又有差异,同一药用植物在不同地区的采收期也很难统一。因此,确定经济采收期的主要依据是成熟程度与适收标志。特别是将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与植株生长发育期结合起来考虑。也就是品质与产量要综合考虑,确定最佳的采收期。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含量与产量在植株生长发育期间都有显著的高峰期。有的两个高峰期是一致的,如金银花花蕾期含氯原酸最多,产量也高。也有的两个高峰期并不一致,如槐的花蕾(槐米)比已开放的花(槐花)含的芦丁高10%以上,产量却比槐花低。又如知母根茎含杧果甙以4月最高,为1.26%,其次10月,为0.89%,但是产量以10月以后为最高。因此,后一种情况确定采收期,必须以有效成分积累的高峰期为主要依据,才能有效地保证药材的品质,所以知母的采收期应是4月和10月。
(一)根及地下茎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
在植株完成年生育周期,进入休眠期时采收。这时根或地下茎生长充实,地上部分生长停滞或者枯萎,根或地下茎中积累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药材的产量和加工折干率也高。例如,9月收获的丹参,根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仅0.04%;休眠期收获的含量就上升至0.11%。大多数根及地下茎类药用植物的具体采收期是从10月开始,如黄连、当归、人参、玄参等,这时都已进入休眠期。
此外,有些药用植物在抽薹开花前采收,如当归、白芷、川芎、川明参等繖形科植物。因为抽薹开花大量消耗营养物质,根或地下茎的组织木质化,质地松泡,品质变劣,甚至不堪入药。也有些药用植物在生长发育盛期采收,如附子、麦冬等。
(二)全草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
一般在现蕾或花初期采收。现蕾前植株生长正进入旺盛阶段,营养物质尚在不断积累,植物体组织幼嫩,此时采收产量、品质和加工折干率都低。花盛期或果期,体内营养物质已被大量消耗,这时采收产量、品质也随之下降。例如,益母草花蕾期收获的总生物碱含量为0.93%,盛花期为1.26%,果熟期则下降到0.39%。因此,这类药用植物多数在夏秋季采收。夏季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如薄荷、广藿香、辽细辛等。秋季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如紫苏、荆芥、柴胡(四川用全草)等。
此外,有少数药用植物如茵陈蒿、白头翁等,必须在幼苗期采收,显蕾前采收就已成为次品。因此,多在早春季节采收。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也说明适时采收的重要性。
(三)皮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
皮类包括树皮和根皮,采收期在植株生长期,这时体内水分、养分输送旺盛,形成层细胞分裂快,皮与木质部易分离,剥皮容易,皮内含液汁多,而且气温高,干燥也快。因为休眠期皮与木质部紧紧粘连无法剥离,勉强剥下也是碎块。由于皮类多为木本植物,采收时还应考虑它们的树龄和皮的厚度是否达到药用要求。一般树皮的采收期在5—9月,如黄柏、杜仲、厚朴、川楝皮、秦皮等。根皮的采收斯则应推迟到年生育周期的后期,一般在8—10月上旬,如牡丹皮、远志等,采收过早根皮积累的有效成分少,产量与加工折干率也低。
此外,栽培于热带或南亚热带的皮类药用植物,由于年生育周期长,几乎全年都可以剥皮,如肉桂等。
(四)叶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
在花刚开放或开花盛期采收。这时叶色深绿,叶肉肥厚,叶片已不再增大,有效成分含量和产量都高。花期前叶片还在生长,积累的有效成分较少,产量也低。花期后叶生长停滞,质地变苍老,有效成分含量降低,产量也随之下降。例如,荷叶在花含苞欲放或盛开时采收的,干燥后色绿,质地厚,清香气浓烈,品质好;花期前采收的,干燥后叶薄,色淡绿,品质差。开花盛期采收的薄荷叶,油与脑的含量最高。
叶类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产量等不仅随生长发育产生变化,有的还受季节、气候的影响,甚至一天内都有变化。因此,这类药用植物的采收对时限的要求很严。据测定薄荷叶连晴一周在露水干后至下午2时采收的,挥发油含量最高;阴雨后2—3日采收的,挥发油含量降低3/4。颠茄、毛地黄、大枫艾等,都有类似的现象,除了要求选晴天外,每天以10时至16时采收为宜。
此外,也有少数叶类药用植物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收,如侧柏叶、枇杷叶等。还有经霜后采收的,如霜桑叶。叶是副产品的其采收期则与主产品的采收期相同,如参叶、三七叶、紫苏叶等。
(五)花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
花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因植物种类和药用部位不同而有差异。无论是以花蕾、花朵、花序、柱头、花粉或雄蕊等入药,采收时都应注意花的色泽和发育程度。因为色泽和发育程度是花的质和量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例如,红花初放时,花呈淡黄色,所含成分为新红花甙及微量红花甙;花深黄色时,含红花甙;花桔红色时,含红花甙及红花醌甙。大多数花的采收期在春夏季,如忍冬、辛夷、玫瑰、槐花、槐米、合欢花、厚朴花等;少数在秋季采收,如菊花;或在冬季采收,如蜡梅花、款冬花等。以花蕾入药的要掌握好发育程度,及时采收才能保证疗效,否则会降低药材的质量,甚至成为废品,如款冬花须趁花蕾未出土时采收,金银花应在花蕾膨大变白色时采收。以花朵入药的一般在花初放期采收,如月季、玫瑰、芙蓉花、蜡梅花等,花盛开时采收,花易脱落、散瓣、破碎,而且色泽、香气不佳。以花序、柱头、花粉入药的则宜花盛开时采收,如菊花、旋覆花、番红花、蒲黄等。
(六)果实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
果实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随植物种类和药用要求而异。一般干果在果实停止增大、果壳变硬、颜色褪绿、呈固有色泽时(7—10月)采收,如薏苡、连翘、马兜铃、巴豆、阳春砂、草果、使君子等。肉果的采收期因药用要求不同而异:以幼果入药的,多在5—7月收获,如枳实、乌梅等;以绿熟果实入药的,应在果实不再增大,并开始褪绿时采收为宜,一般在7—9月上旬收获,如枳壳、香橼、佛手、栝楼、木瓜、青皮等;以完整果实入药的,多在8月开始收获,如枸杞、山茱萸、五味子、枣、陈皮、龙眼等。
(七)种子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
种子类药用植物一般在果皮褪绿呈完熟色泽;种子干物质积累已停止,达到一定硬度,并呈现固有色泽时采收。成熟过程中的种子与果实,是各类有机物质综合作用最旺盛的部位,营养物质不断从植物的其它组织输送到种子和果实中去。所以完熟期采收的种子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而且产量、加工折干率也高。采收过早,种子含水分多,加工折干率低,产量与品质也低,有的种子呈瘪粒,干燥后种皮皱缩。采收过迟,种子易脱落损失。
种子的具体采收期因播种期、气候条件的差异而有不同。秋播二年收获的常在5—7月上旬采收,如续随子、王不留行子、胡芦巴、白芥、金堂葶苈等。春播和多年收获的常在8—10月采收,如芡、赤小豆、地肤子、决明、望江南等。
三、收获年限
药用植物的收获年限是指播种(或栽植)到采收所经历的年数。收获年限的长短决定于以下因素:一是植物特性,如木本、草本,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等。木本比草本收获年限长,草本收获年限一般与其生命周期一致;二是环境条件,同一植物因南北气候或海拔高度的差异,采收年限往往不同,如红花在南方是二年收获,北方多为一年收获,三角叶黄连(雅连)海拔2000m以上栽培的,5年以上收获,海拔1700—1800m栽培的,4年即可采收;三是药材的品质要求,即收获年限短于该植物的生命周期,如川芎、附子、麦冬、白芷、浙贝母、姜等是多年生植物,药用部位的收获年限却为1—2年。
根据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可分为一年收获、二年收获、多年收获和连年收获。
(一)一年收获的药用植物
播种后当年收获的药用植物大部分为一年生草本,少数为多年生草本或灌木。一般是春季播种,当年秋、冬季收获,如薏苡、紫苏、穿心莲、决明、芡、鸡冠花等。少数为夏季播种,当年冬季收获,如牛膝、郁金、泽泻等。此外,一些热带或亚热带药用植物向北引种,由多年生、二年生草本或灌木变为一年收获,如姜、红花、蓖麻等。
(二)二年收获的药用植物
播种后次年收获的药用植物,一般实际生长期不足两周年,甚至不足一周年,故又叫越年收获或跨年收获。比较普遍的是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如浙贝母、白芥、红花、川芎、延胡索、胡芦巴等。其次是春、夏、秋播种,次年冬季收获,如白术、党参、当归、山药(零余子播种)等。少数为冬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如附子等。
(三)多年收获的药用植物
播种后3年以上收获的药用植物包括多年生草本与木本。其中3年收获的有川明参、芍药、百合、云木香、三七等。4—7年收获的有黄连、牡丹、人参等。以树皮入药的木本则需10—30年才收获,如杜仲、黄柏、厚朴、肉桂、苦楝皮等。
(四)连年收获的药用植物
播种后能连续收获多年的药用植物,多为以果实、种子或花入药的木本,如佛手,香圆枣、山茱萸、使君子、巴豆、辛夷、金银花等。其次是以果实、种子、花、叶或全草入药的多年生草本,有的是播种后从当年开始,就连年采收,如薄荷、旋覆花、菊花、马蓝等;有的则是播种后需两年以上,才连年采收,如砂仁、草果、石斛、栝楼等。
四、采收方法
不同的植物或入药部位的采收方法是不同的,采收方法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药用植物的采收方法主要有挖掘、采摘、收割、击落、剥离、割伤等。
(一)挖掘
挖掘方法主要用于收获根或地下茎。挖掘要选择好时机和土壤含水量适当时,土壤过湿、过干都不利于挖掘根或地下茎,不仅费力,而且易损伤地下部分。降低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加工干燥不及时还易引起霉烂变质。
(二)收割
常用于采收全草、花、果实和种子,而且成熟较一致的草本。其中全草类一年两收以上的药用植物,第一、二次收割时应留茬,以利再萌发新植株,并可提高下次的产量,如薄荷、瞿麦、柴胡(四川)等。花、果实、种子的收割,可根据具体情况齐地割下全株,也可以只割取花序或果穗。
(三)采摘
采摘法适用于成熟不一致的果实、种子和花的收获。由于它们成熟不一致,只能分批采收,如果一次性收割完,药用部位成熟不一致,品质就没有保证,也给加工带来困难;全部成熟后收获,早熟的就会脱落、枯萎或质地变衰老,甚至不能入药,如辛夷花、杭菊花等。采摘果实、种子、花要注意保护植株,不要损伤未成熟的部分,以免影响它们继续生长发育。一些果实、种子个体大,或者枝条质脆易断,成熟虽较一致,不易采用击落法采收的,也采用采摘法收获,如佛手、枳壳、栀子、龙眼、连翘、香橼等。
(四)击落
树体高大的木本或藤本,收获果实或种子,用采摘法收获有困难,常采取击落法收获。击落时最好在树下垫上布围、草席等,以减轻损伤,且便于收集,同时要尽量减少对树体的损伤。
(五)剥离
主要用于收获树皮或根皮,也叫剥皮。树皮与根皮的剥离方法略有差异,树皮的剥离方法又分为砍树剥皮、活树剥皮、砍枝剥皮和活树环状剥皮。
1.砍树剥皮
先按规定长度剥下树干基部的树皮,然后伐树一节节的剥下树皮。一般每节树皮的长度为67—100cm。剥皮的方法按规定长度上下环状切割树皮,再从上圈切口垂直纵切至下圈切口,用刀从纵切口处左右拨动,使树皮与木质部分离,即可剥下树皮。进行林木更新的,伐树应留茬(桩),以利萌发新苗。不留茬的,还可挖掘根部剥皮入药,如厚朴、黄柏等。
2.活树部分剥皮
简称部分剥皮。特点是不砍伐树干,只在树干上剥取部分树皮,但是不环状剥皮。由于输导组织仍能上下畅通,剥皮部位愈合快,数年后该处又可以剥皮。作法有上下交错剥皮与条状剥皮两种。一般每处剥皮长度在80cm以下,宽度不超过树围的1/3。由于提供的药材量少,近年来已为活树环状剥皮取代。
3.砍枝剥皮
此法每年轮换伐下部分大树枝剥皮,也不必砍伐树木。采取砍枝剥皮应修剪成矮主干的树型,上部留4—5个主要分枝,每年伐去1—2枝,并让其萌发新枝来接替,这样每年都可以砍枝剥皮。
4.活树剥皮
简称环剥。是近年来试验成功的剥皮方法。特点是在活树上环状剥下树皮1—3m,使之愈后长出新皮,数年后又可再行环剥。环剥后能重新生长树皮是靠残存的形成层细胞和恢复了分裂能力的木质部细胞分生新细胞,而产生愈伤组织,形成新的树皮。因此,环剥要选择气温较高的季节,几天中无降雨的天气,并且不要损伤木质部。
5.根皮的剥离
木本的粗壮树根与树干的剥皮方法相似,皮的长度是依实际情况而定,故长短不一。灌木或草本根部较细,剥离根皮方法则与树皮不同:一种方法用刀顺根纵切根皮,将根皮剥离;另一种方法用木棒轻轻锤打根部,使根皮与木质部分离,然后抽去或剔除木质部,如牡丹皮、地骨皮和远志等。
(六)割伤
树脂类药用植物如安息香、松树、白胶香、漆树等,常采用割伤树干收集树脂。一般是在树干上凿“∨”形伤口,让树脂从伤口渗出,流入下端安放的容器中,收集起来经过加工即成药材。从果实中提取树脂,有的也采用割伤法收集树脂,如鸦片。
植物的根起到什么作用?对于植物,人们不仅赞赏花的美丽,更爱果的珍贵,却往往忽视了生长在地下的根。然而根却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始终默默地工作着,甘当“无名英雄”。
根是植物体的重要器官,它默默无闻地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它使植物固着在一定的地方,不让大风吹倒,同时根还把从土壤中吸收的大量水分和无机盐,以及本身合成的有机磷、氨基酸等有机物质,源源不断地送往植物的地上部分。根对整个植物体的营养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的根千差万别。种子萌发后,由胚根发育成的根主根。主根一般垂直向地下生长,当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就生出许多侧根。侧根又可生出新的侧根,这样反复分枝就形成了一个根系,叫直根系。裸子植物和大多数双子叶植物都是直根系。还有一类根可以在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这种根叫不定根。如小麦、玉米、水稻等禾本科植物的根,它们的主根长出后不久就停止生长或死亡,而由胚轴和茎下部的节上生出许多不定根组成根系,这种根系叫须根系。
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范围又深又广,往往比树冠枝条伸展的宽度还要大,只有这样,它才能保证从土壤中获取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大量养分。
有些植物的根,长得并不像我们说的那样,而是在形态、构造和功能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人们熟悉的萝卜、胡萝卜和甜菜的根就是一种能贮藏养料的贮藏根;著名的药用植物人参的根也是贮藏根的一种。玉米在拔节后到抽穗前,在靠近地表面的节上,会生出几层不定根来。这种根结实粗壮,具有帮助稳固茎秆的作用,叫支柱根。榕树的树干和树枝上可以产生许多不定根,这些根向下生长,直达地面,穿入土中,可不断加粗,成为强大的支柱根。红树的气生根具有呼吸作用,叫呼吸根。常春藤用气生根吸着于墙壁上,赖以攀援蔓生,叫攀援根。菟丝子、槲寄生等寄生植物的根,构造十分简单,可吸取寄生的水分和养料,所以叫做寄生根。
这些花样繁多的变态根,是植物长期适应特殊环境条件的结果。
,贮藏根在药用植物栽培中有什么指导意义?储存营养物质。贮藏根是肥大而贮有大量养分的变态根,贮藏根在药用植物栽培种可以更大限度的保留药物的药性,使药用植物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